close
Buddhism for Mothers: A Calm Approach to Caring for Yourself and Your Children
By Sarah Napthali
IMG_7072

這本書的副title就寫的很清楚:不煩不憂,照顧好自己與孩子。

很多書,其實,都是強調如何照顧好”孩子”,卻忘了,也要照顧好”自己”。唯有一個開心的媽媽,才能有一個開心的孩子啊!

這本書,給我的感觸良多,多到我不知如何下筆來記錄。其實,這本書和宗教沒什麼太大關連,主要是禪學吧(其實,對宗教,對禪這方面的東西,我也不是很清楚,我只知道,能夠幫到人的,就算是好吧)?

一直就對禪的東西還蠻有興趣的,有買過一套小泉吉宏的《豕與自以為是的豬》,是以漫畫的方式來呈現,裡面的東西,就是看似簡單,但是,常發人深省,有空,再來介紹,先回到《寫給媽媽的佛法書》。

一開始接觸到這本書,看到校閱者序:當了媽媽之後,才知道自己會發脾氣。一讀,心真是有千萬個戚戚焉啊!完全把我的心裡話,都寫在裡面了!

.小孩子大哭,我對著她大叫:「不-要-哭-,有事情用講的!」(exactly!我也是用一模一樣的話語對小比,當她哭鬧的時候...)

.我曾多次提醒她:「媽媽累了就容易發脾氣。」(My God,我也是都這樣對小比說耶...)

看完了序,翻到內文,我都是每天睡前看一點,看一點,慢慢沈澱...

節錄一些我看時覺得很有道理的話(其實,每次翻,每次看到的重點,也都不一樣...):

.佛法教人要對眾生慈悲,而這也包括對自己要慈悲。...我們應避免控訴自己,因為這並沒有幫助。當我們的想法及行為不夠明智時,我們所需做的只是要覺察、注意這事,不致渾渾噩
噩而已。

.我們的欲望讓我們看不到在當下就可以快樂的可能性。

.要以新鮮的時光來看待每時每刻。

.不實際的要求:...有一些很可笑的要求,像是「屋子裡頭一定要保持整潔」或「我的孩子要始終保持愉快和懂得感恩」。...對於不完美,必須要妥協。

.我們或許會發現心情不好並非全然是由於孩子的行為,反而比較多是來自肚子餓或脖子疼。

.如果能問問自己,我們的情緒如何影響身體的官能感覺,也相當有用。當我生孩子的氣時,我會皺起眉頭,...。如能發現自己正處於這樣的狀態下,就可以先處理身體的緊張,試著放鬆,然後讓自己做些深呼吸,讓自己平靜下來。

.負面情緒是心裡頭一時的狀態,...沒有一定要表達或壓下這些情緒,或根據這些情緒做些事的道理。

.想法會展現為文字;文字會展現為行為;行為會形成習慣;而習慣強化成為個性。因此,要小心看顧你的想法及其演變,讓想法由愛而來--由關懷眾生的愛而來。

.當我們為母職所苦之時,我們可以嘗試至少把它當成一次最重要的學習經驗來積極面對。

.把每個情緒看成訪客,對她來說也是個寶貴的提醒:情緒不會永遠待著不走。

毋須批判任何情緒為好或壞,我們只需看著情緒出現,看著它成形,看著它消逝--而這正是所有情緒最終的歸宿。我們不需讓任何情緒有機會深度地影響自己。

.當你在寫東西時,你可以因此對自己的想法更覺察一點,讓自己比較不至於被帶著走,而產生痛苦。

.最大的快樂來自不因變動而受影響的平靜。

.憂慮的行為是最依賴習慣形成的,它讓我們的心住在想像出來的、毫無喜悅之情的未來世界裡。憂慮也讓我們無法覺察當下的變化。

.當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,像傷心或生氣的時候,他們給你一個機會成為他們的密友,而這同時也是教導他們的機會,讓他們知道有情緒是很正常的,可以用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負面情緒。

.我們必須暫時將大人看事情的角度先放在一邊,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,進入他們的內在世界,試著了解事情本身的嚴重性。

.用你自己的話把孩子所說的重點再說一次,而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。

.雖說直接了當告訴孩子怎麼解決問題通常比較容易,但還是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較好。

.請寫一條正面想法的清單,來對治那些讓你憂慮的想法。

.不論何時,請微笑。

.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了評斷他人的想法時,必須以深入探究的態度來加以檢視。我們必須非常誠實地問自己一些嚴肅的問題:我為什麼讓這人把我的心及腦袋變得狹小?

.真愛並不需條件:別人怎麼對待你並不影響你以慈悲心來反應。

.世上並無偉大的作為這種事,有的只是充滿大愛的小行動。

.接受孩子本來的面貌,不要將自己的需要及不安投射在他們身上。我們並不擁有孩子,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保護。

.當我們與另一半的關係具有愛意,那麼整個家庭都會比較快樂。

.一顆憤怒的心對於我們自身所造成的傷害,比我們可能藉由生氣而達成的結果,要多上許多,因此,不值得考慮。

.如果事情可以彌補,何必因此不快樂?而如果事情無法彌補,那麼,仍沒有道理要不快樂。

.在我們說話之前要先想一想:我要說的話是真的嗎?這樣仁慈嗎?有幫助嗎?會不會造成傷害?現在說好嗎?我真的該說嗎?

.從外在世界辛苦取得的任何一種快樂都只是暫時的,深刻而持久的快樂必定來自內在。

.我們如果將自身的快樂延後到孩子長大些時,就會無法看到自身生命在此階段的重要性。

.受苦無法避免;痛苦卻是選擇性的。

.要知道死亡是生命當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事,...經常考慮自己必定會死的事實,我們會學到珍惜生命。

書中最後兩章,禪修和實踐,我就沒去讀了,因為感覺是教一些技術性的方法,所以,老媽就跳過沒讀。

每次翻這本書,每次得到的感觸不同,我相信,每個人看這本書,所得到的也不同,每個人有每個人在意的點,這邊列出來的,是老媽當初翻看時,覺得自已還蠻受用的點,但是,也只是片面的而已,整本書去讀,較有系統,也可以較得到自己受用的觀念。

真的很強力推薦這本書,讓你可以真的
不煩不憂,照顧好自己與孩子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蛋白質老媽 的頭像
    蛋白質老媽

    蛋白質老媽

    蛋白質老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